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
時間:2020-09-07 閱讀:3040次來源:本站
一般規定4.1.1 博物館建筑的功能空間應劃分為公眾區域、業務區域和行政區域,且各區域的功能區和主要用房的組成宜符合表4.1.1的規定,并應滿足工藝設計要求。表4.1.1 博物館建筑各區域的功能區和主要用房的組成
續表4.1.1
續表4.1.1
續表4.1.1
注: 1 當綜合類博物館、科技館等設有自然部或存有自然類藏品時,可按自然博物館的要求設置相關用房;當技術博物館、科技館等存有科技類文物時,可按歷史類博物館的要求設置相關用房。 2 當藝術類博物館的藏品以古代藝術品為主時,其藏品庫區的用房組成可與歷史類博物館相同。4.1.2 博物館建筑設計應根據工藝設計的要求確定各功能空間的面積分配。陳列展覽區、藏品庫區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可按表4.1.2的規定,并應通過工藝設計確定。表4.1.2 陳列展覽區、藏品庫區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
續表4.1.2
注:科技館通常將展覽用房與教育用房合稱為展覽教育區,因此面積比例按展覽教育區列出。4.1.3 博物館建筑的藏(展)品出入口、觀眾出入口、員工出入口應分開設置。公眾區域與行政區域、業務區域之間的通道應能關閉。4.1 4 博物館建筑內的觀眾流線與藏(展)品流線應各自獨立,不應交叉;食品、垃圾運送路線不應與藏(展)品流線交叉。4.1.5 博物館建筑的藏晶保存場所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飲水點、廁所、用水的機房等存在積水隱患的房間,不應布置在藏品保存場所的上層或同層貼鄰位置。 2 當用水消防的房間需設置在藏品庫房、展廳的上層或同層貼鄰位置時,應有防水構造措施和排除積水的設施。 3 藏品保存場所的室內不應有與其無關的管線穿越。4.1.6 公眾區域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有地下層時,地下層地面與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宜大于10m; 2 除工藝設計要求外,展廳與教育用房不宜穿插布置; 3 貴賓接待室應與陳列展覽區聯系方便,且其布置宜避免貴賓與觀眾相互干擾; 4 當綜合大廳、報告廳、影視廳或臨時展廳等兼具慶典、禮儀活動、新聞發布會或社會化商業活動等功能時,其空間尺寸、設施和設備容量、疏散安全等應滿足使用要求,并宜有獨立對外的出入口; 5 為學齡前兒童專設的活動區、展廳等,應設置在首層、二層或三層,并應為獨立區域,且宜設置獨立的安全出口,設于高層建筑內應設置獨立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樓梯。4.1.7 通向室外的藏品庫區或展廳的貨運出入口,應設置裝卸平臺或裝卸間;裝卸平臺或裝卸間應滿足工藝設計要求,且應有防止污物、灰塵和水進入藏品庫區或展廳的設施,并應有安全防范及監控設施。4.1.8 博物館建筑內藏品、展品的運送通道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通道應短捷、方便。 2 通道內不應設置臺階、門檻;當通道為坡道時,坡道的坡度不應大于1:20。 3 當藏品、展品需要垂直運送時應設專用貨梯,專用貨梯不應與觀眾、員工電梯或其他工作貨梯合用,且應設置可關閉的候梯間。 4 通道、門、洞、貨梯轎廂及轎廂門等,其高度、寬度或深度尺寸、荷載等應滿足藏品、展品及其運載工具通行和藏具、展具運送的要求。 5 對溫濕度敏感的藏品、展品的運送通道,不應為露天。 6 應設置防止無關人員進入通道的技術防范和實體防護設施。4.1.9 公眾區域的廁所應符合下列規定: 1 陳列展覽區的使用人數應按展廳凈面積0.2人/m3計算;教育區使用人數應按教育用房設計容量的80%計算。陳列展覽區與教育區廁所衛生設施數量應符合表4.1.9 的規定,并應按使用人數計算確定,且使用人數的男女比例均應按1:1計。 2 茶座、餐廳、商店等的廁所應符合相關建筑設計標準的規定。 3 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的規定,并宜配置嬰童擱板和喂養母乳座椅;特大型館、大型館應設無障礙廁所和無性別廁所。 4 為兒童展廳服務的廁所的衛生設施宜有50%適于兒童使用。表4.1.9 廁所衛生設施數量
4.1.10 業務區域和行政區域的飲水點和廁所距最遠工作點的距離不應大于50m; 衛生設施的數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的規定,并應按工藝設計確定的工作人員數量計算確定。4.1.11 應在博物館建筑內的適當的位置設清潔用水池、清潔工具儲藏室、清潔工人體息間、垃圾間。4.1.12 鍋爐房、冷凍機房、變電所、汽車庫、冷卻塔、餐廳、廚房、食品小賣部、垃圾間等可能危及藏品安全的建筑、用房或設施應遠離藏品保存場所布置。4.1.13 當職工餐廳與觀眾餐廳合用時,應設置避免非工作人員進入業務區域或行政區域的安全設施。
條文說明
4.1 一般規定4.1.1 我國《博物館管理辦法》(2006年)規定"博物館建筑應當劃分為陳列展覽區、藏品庫房區、文物保護技術區、公眾服務區、辦公區等,相對自成系統。"日本學者將建筑劃分為三個空間:利用者空間(展示、教育、公眾服務等)、學藝空間(研究、整理、保管等)、監理空間(機關庶務及機械室等);國外某專著則從管理、安全、建筑標準等角度出發,建議將建筑劃分為公眾非藏品區、公眾藏品區、非公眾藏品區、非公眾非藏品區、室外區域。結合國內實踐,為建筑空間的布局、人流和物流的組織以及安全防范的需要,本規范規定建筑應劃分為公眾、業務、行政等三個區域,每個區域由相關的功能區和用房組成。每個博物館的工藝都是獨特的,功能區和用房的組成因館而異。如特大型館可設有導覽音像制作室、出版物編輯室、更多的研究和藏品技術用房;處于城市中心區的博物館可能在館區外設部分藏品庫房、藏品技術區;有的自然博物館的標本制作由外單位承包,館區無相關用房;小型專業博物館可能將部分用房合并在同一空間,等等。因而功能區和用房的組成應由工藝設計確定。4.1.2 英國《公共指南——規劃與設計數據》中關于博物館的條文中指出"目前尚無確定不同功能所需面積的簡明規范。博物館業主關于觀眾如何欣賞藏品、獲得信息、接觸工作人員及其承擔研究和保護任務委托的意向,將提供初步指南。"此說亦適用于我國。表4.1.2是根據我國近年建筑實例和部分專家的意見編寫的,僅作參考。每個博物館建筑的面積分配應據工藝要求確定。下列一些規定、意見或可參考: 1 部分文物專家認為,現代化博物館,必須具備足夠容量和設備完善的文物庫房,依據該館的屬性和收藏范圍規范文物庫的規模。通常按文物的數量、體積和文物柜架數來推算文物庫面積的方法并不理想。按陳列室面積和文物庫面積的比例建庫房,是合理分配新館總建筑面積的有效方法。為增強博物館收藏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功能,新建博物館的陳列室與文物庫面積比應為:大型館(1:2) ~ (1:1);中型館(1:1) ~ (2:1);小型館2:1。 (意見中大、中、小型館的分類為:>10000㎡,4000㎡ ~ 10000㎡,<4000㎡)。 2 國外有關專著認為:大部分博物館一般公眾藏品區占40%; 公眾非藏品區占20%; 非公眾藏品區占20%; 非公眾非藏品區占20%。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科技博物館(科技館)面積分配的建議如表2所示:表2 科技館建筑面積分配
4.1.3 本條為強制性條文。藏(展)品出入口是藏(展)品卸運、停留、點交的區域,人車交錯,是安全事故多發的高風險部位,必須設置獨立出入口,并應與觀眾活動區域隔離;觀眾出入口是館外人員聚集、疏散之地,為服務、管理和安全的需要出入口也應單獨設置;員工出入早于或晚于觀眾出入,又僅有少數員工能進入藏品區域,也必須設獨立出入口進行管理。所以,建筑中藏(展)品、觀眾和員工都應單獨設置出入口。公眾區域與行政、業務區域與之間的通道應能關閉,是為防止觀眾誤入非公眾區域或不測事件的發生,以免干擾業務、行政工作和危及藏品安全。通道的門應該設鎖、身份識別和安全監控等設施,若可能,為防止尾隨宜設兩道門,門間距離3m,更利安全。4.1.4 觀眾流線與藏品流線各自獨立、無交叉,是博物館運營管理的功能要求,也是藏品安全和藏品保存環境不受干擾的基本條件。藏品流線應由工藝設計確定,→般文物、標本、藝術品等藏品流線通常如圖2所示;部分大型文物、標本、藝術品、工程技術產品、模型、科技展品及臨時展廳交流展品等的流線可如圖3所示。
圖2 藏品流線示意圖
圖3 部分藏(展)品流線示意圖食品、垃圾均含有機物,易產生蟲菌、鼠患等危害藏品安全,其運送路線可以在閉館時與觀眾流線有交叉,但必須避開藏品流線。4.1.5 本條為強制性條文。 1 水是博物館藏品的危害者,對無機質地制品和有機質地制品皆如此,潮濕環境加之有空氣污染的存在會導致各種藏品的劣化變質。藏品保存場所室內墻面、地面、頂棚若有滲水、積水的情況發生,將影響相對濕度的控制,并會滋生霉菌蟲害,嚴重影響藏品保存環境。飲水點等有積水隱患的房間,其漏水、滲水、積水等隱患是長期存在并可能隨時意外發生的。采取一般的防水構造或排水措施,存在防水材料老化、防水層受損、排水設施故障的可能;若采用加設設備層的方法,將存在安全隱患并提高建造與管理成本。所以,有積水隱患的房間不應設置在藏品保存場所的上層或同層貼鄰位置。 2 用水消防的房間,設置在藏品庫房、展廳的上層或是同層貼鄰位置,有時是難以避免的。有些藏品保存場所也可能用水消防。消防噴水操作時產生大量水流匯集情況的發生,有萬一的可能,但是是短暫的。對本款規定的執行,首先應在工藝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盡量避免用水消防的房間設于藏品庫房、展廳的上層或同層貼鄰,在無法避免時,應有相應的防水構造措施和排除積水的設施。工藝設計應在展具設計中有防止展品遭受漏水、滲水、積水破壞的措施。建筑設計應對防水構造處理的范圍、排水方向、排水溝位置等作詳細計劃,重要部位應有構造詳圖。設置的樓面防水層應采用防水混凝土等永久性防水材料。防水層的設計應同時滿足樓面的使用要求。排水溝的位置不應設在藏品庫房或展廳,不應影響藏品的安全、運輸和保存環境。防水和排水設施應嚴格按施工規范施工,工程完工后應做淋水或蓄水實驗;也可以用提高藏品庫房、展廳或降低其他樓地面標高的辦法,減少藏品庫房、展廳積水的可能。 3 此款規定一是為避免管線發生故障時可能損害藏品;二是管線孔洞、套管等有影響庫房的密封性和產生污染、蟲害等可能,大的管洞,如通風管井,還有安全隱患;三是避免檢修人員和檢修工作進入藏品房間影響藏品安全。對于為藏品保存場所服務必須設置的設備管線應有嚴密的防患措施,以防萬一發生故障影響藏品安全。用水消防的藏品庫房、陳列展覽區,當設置消火栓系統時消防水管不應設在庫房或展廳內;當設置自動滅火系統時宜選用自動噴水預作用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并應將對水敏感的藏品放置在防水、密封的藏具、展具中;遇水即損的藏品庫房,宜選用氣體滅火系統。除自動滅火系統的需要,藏品庫房和展廳內嚴禁敷設給水、排水管道。4.1.6 本條為公眾區域的設計要求。 2 展廳與教育用房的功能不間,并有有、無藏品的區別;在一般博物館中,教育區雜音較大,展區要求安靜;在科技館中展區雜音較大,教育區相對安靜,從使用和聲學上考慮,兩者不宜穿插布置。工藝要求穿插布置,不受此限,但需進行聲學設計。 5 本款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 的規定編制。在科技館中,學齡前兒童活動區常稱"兒童科技樂園"。使用時兒童需有成年人陪伴,需與青少年活動區域分開,并宜設于首層。4.1.7 當藏品、展品的運輸車輛需要駛入展廳或展層時,展廳或展層內的運輸通道應符合本規范4.1.8條的規定。4.1.8 藏品館內運送過程是藏品易受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的環節。藏品一般不應由保管員手持移動,應將其放置在有襯墊的臺箱或運送車中運送。藏品運送過程中不應遭受風、雨、振動、污沾,更不能遭受搶、盜、人為破壞。因而,運送通道應短捷,方便,不應出現臺階、門檻,樓地面有高差時應設平緩的坡道連接,垂直運送時應設專用貨梯(或升降平臺);應有防止無關人員進人的技術防范和實體防護設施;對溫濕度敏感的藏品,運送過程應保持其在庫房或展廳中的溫、濕度環境,因而其通道不應為露天。在已建博物館中常有因藏、展品運輸需要而拆門開洞、改造貨梯的事發生。各式博物館對貨梯的要求差異較大,如《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手冊》(國家文物局編著 群眾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中指出,一般載貨電梯載重量為2t,轎廂凈寬為2m,進深凈尺寸為3m; 某特大型博物館任務書中規定:文物裝卸平臺直達展陳區的載貨電梯載重量為2.5t,轎廂凈高為3m,凈寬為4m,進深凈尺寸為4m; 某特大型現代美術館計劃:載貨電梯載重量為3. 625t~4. 540t,轎廂凈高為3.7m,凈寬為6.1m,進深凈尺寸為3.7m,電梯門凈尺寸為6.1mX3.7m; 大型、特大型自然博物館的載貨電梯載重一般不應小于3t。4.1.9 博物館觀眾一般參展時間約為2h,觀眾組成中學習型、觀光型較多。根據觀眾特點和調查資料,并參考圖書館、學校等設計規范,編制了表4.1.9。 1 陳列展覽區使用人數,取展廳合理密度偏上值,即0.2人/㎡以兼顧高峰時段的需要。教育區使用人數,考慮其使用率與學校不同,因而取其設計容量的80%計算。 3 無障礙廁所與無性別廁所可以合并設置。4.1.12 這些用房、設備使用或產生有害氣體、液體、振動、噪聲;或者滋生蟲菌、鼠害影響藏品保存環境危及藏品安全,必須遠離藏品保存場所布置。有害氣體的排放口應布置在藏品保存場所的下風位。